义渠戎:纵横西北800年——专访甘肃镇原文史学者杨佩彰

liukang20242天前网友吃瓜396
义渠戎:纵横西北800年
——专访甘肃镇原文史学者杨佩彰
王长华
中心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研讨部副研讨员杨须爱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在新我国的开展及“民族来往沟通融合”提出的思维轨道》一文中指出,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现象消亡的实质、类型、阶段、完结途径及准则的理论。
中共中心于2010年初次提出并于这今后进一步完善的“民族来往沟通融合”思维,是新的前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我国化做出的新开展。“民族来往沟通融合”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融合理论,丰厚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概念系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开展规律的知道。
民族融合所说的“民族”是泛义的,既包括现代民族、社会主义民族,也包括前资本主义年代的部落、部族、部落联盟等。
杨须爱还进一步指出,“民族来往沟通融合”所包括的我国民族联系的特征和趋势在前史上就现已存在和闪现。
我国公民大学
理论是对实践的总结。以此来调查“义渠戎融入秦帝国”的前史,人们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构成进程,便是广泛吸纳许多民族而融合开展,终究会聚成一股多民族雄壮激流的渐进进程。
义渠民族是我国前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也是最早融入秦帝国的少数民族之一。
“汉承秦制”,汉文明又深受秦文明影响,前期秦文明在华夏文明构成中具有重要的前史方位。从我国规模来看,咱们自称汉族、汉人,源自汉王朝;但从世界规模来看,西方称咱们为China,却源自“秦”(Chin)(波斯语)。假设秦一致我国后再能连续几百年,或许咱们就该叫秦族或许秦人了。
有意思的是,义渠戎便是在同包括秦人在内的各种实力的不断奋斗中开展强壮,终究融入了秦帝国。
“义渠戎融入秦帝国”的前史,有力地证明了“民族来往沟通融合”理论的正确性。
12月初,笔者采访了《“义渠戎”考》一文的作者,甘肃镇原文史学者杨佩彰先生,对“义渠戎融入秦帝国”的前史进程,进行了探求。
问:请您简略地描绘一下义渠戎的前史。
杨佩彰:义渠民族是我国前史上一个重要的民族,也是最早融入秦帝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义渠国在同其他诸国的竞赛中,一起发明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她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方位。
义渠是春秋时的一个游牧部落,归于北方胡族。大约在夏末,义渠戎从固原草原进入陇东镇原一带,并逐步得到开展。周人南迁后,陇东区域悉数被狄人占有。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义渠戎称王,树立义渠方国。后不断向周围戎族部落发起战役,扩展了边境,先后建筑城池25座。尔后与秦时战时和。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
义渠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时存在了八百余年,其间正式建都立国长达500年(前772年—前272年)之久。义渠由一个戎人部落逐步开展强壮成为一个方国,终究被强秦吞并,前后连绵数百年。
春秋战国时期,在西北区域构成了许多西戎小国,见于史书者有绵诸、翟戎、猨戎、邽戎、猑夷、冀戎、大荔戎、乌氏戎、朐衍戎和义渠戎等。在诸戎中,义渠戎散布在陕北、陇东区域。春秋时分,义渠戎首要活动在洛河、泾河上游。而战国时期,因为魏秦剧烈地抢夺河西之地,义渠戎退居陇东区域。终究,魏献上郡于秦。所以,义渠戎国首要散布在今庆阳、平凉及固原区域。战国时,“义渠称王”,筑有二十五城,开展程度比其它诸戎要高,在八戎中存在时刻最长,操控区域较大,一度能与秦国抗衡,因之展示了之后400余年的义渠同秦国战役与和平的绚丽画卷。
问:请您介绍一下义渠戎的族源。
杨佩彰:义渠之名始见于《竹书编年》:(商)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及获其君以归。先秦古籍《逸周书》也最早提到了义渠: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
夏商时期的义渠仅仅一个游牧部落,还没有建国,虽酋长被俘,部落仍在。但在西周时期隐姓埋名,春秋初年再度呈现于史书,“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泾北有义渠之戎”(3),直到战国晚期,其活动不停于史,又成为西戎中最强壮的一支,建有安定的城郭,开端由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改动。
张鹏一认为,地形颇广,立国最久者,为义渠之戎……其国与春秋战国相终始,而地据今甘肃属庆阳府、固原州、宁州之地,亦一强种也(《读史记.周秦本纪:秦灭西戎为我国开辟西北边远当地之先》,民国《西北史地》第一卷第一期)。
义渠戎在未占有大原之前并不以义渠为名,仅仅在进入今陇东董志原,将首府放在义渠后,人们才称为义渠戎,并将他们树立的国家称为义渠国,归于西戎国之一(庆阳文史学者路笛著有《义渠国都考》一文,可参看,笔者注)。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城。”
《后汉书·西羌传》载:“(周敬王时)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据有关研讨,“义渠戎既不是吐火罗的一支,也不归于羌人,而是归于北方胡族。”(刘治立主编《庆阳通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5页。)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将军公孙贺。贺,义渠人,其先胡种。贺父浑邪,景帝时为平曲侯。”
晁错也认为义渠为胡族,“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汉书》卷49《晁错传》。)
问:请您介绍一下义渠戎的前期活动状况。
杨佩彰:夏、商、周时期,义渠戎在与各部族的争斗中逐步开展强壮。
大约在夏末,义渠戎从固原草原进入陇东镇原一带,并逐步得到开展。周人南迁后,陇东区域悉数被狄人占有。义渠、彭卢、郁郅等羌戎便成为狄人掠取的目标。义渠戎为了生计,暂归服于狄人猃狁(xiǎn yǔn)。商武乙年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武乙三十五年大动干戈,“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这儿所说的鬼戎、翟王,即指鬼方后嗣猃狁。一起,“季历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见《竹书编年》),义渠惨败。
商文丁和武丁时期,季历和商朝持续向戎狄用兵,都取得了成功,迫使鬼方远移蒙古草原,义渠等戎则屈服于商周。西周王朝树立后,武王命西戎驻泾、洛二河北。“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鹿、四白狼,王遂迁戎于太(即“大”的意思)原。”(《后汉书·西羌传》)这儿所指之戎即包括义渠在内,搬迁的当地包括今镇原在内的庆阳、固原区域。
懿王时,猃狁趁王室衰落,南下侵扰。尔后,戎狄两族在庆阳交织寓居,同西周王朝时战时和;孝王时,命申侯伐西戎,西戎兵败来献马求和;夷王时,命号公率六师伐太原之戎,获马千匹;厉王时,西戎杀周大夫秦仲;宣王五年尹吉甫伐猃狁于太原,猃狁大失利逃朔方。尔后,太原只余西戎。宣王三十六年,王伐羌戎,兵败。宣王三十九至四十年,“宣王料民于太原”( 出自《史记·周本纪》。“料民”意思是计点人口,清查民户)。他选用安慰的方针,将五戎安置于太原地,五戎之中唯义渠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这儿土地肥美,水草丰厚,宜耕宜牧,所以力气也最强壮。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自由自在的游牧日子。在它的西边和北边是彭卢戎(今镇原彭阳和西峰彭原),再北是郁郅戎(今庆城、环县、合水),再北是朐衍(qú yǎn)戎(今宁夏盐池),西南是乌氏戎(今泾川、灵台)。
问:请您介绍一下义渠戎的兴起进程。
杨佩彰:义渠戎树立的义渠方国,不断向其他部族发起战役,在此进程中敏捷开展强壮,成为其时秦国称雄西戎的首要对手。
西周末年,犬戎(即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周平王惧戎狄,乃迁都洛邑,是为东周。在此之前,义渠戎趁周室内争,宣告脱离周王朝的操控,正式树立君国。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义渠戎称王,树立了雄踞六盘山以东最有实力的义渠方国,国都设在义渠(今庆阳宁县)。
义渠建国不久就不断向周围戎族部落和其他部族发起战役,出动军队吞并了周围彭卢、郁郅等其他西戎部落,扩展了边境,实力大增。并先后建筑城池25座,派兵驻扎。他们还按照周王朝树立宫室,设置官吏,发起开展农牧业出产,休养生息,强壮国力,在很短时刻就使义渠成为兵强将勇、国力雄厚的西戎强国。它的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在政局骚动的春秋战国年代,它直接参加了华夏合纵与联横的政治、军事比赛,特别是先后同强秦阅历了400余年的重复军事比赛,成为其时秦国称雄西戎的首要对手。
问:请您介绍一下义渠戎的活动规模。
杨佩彰:义渠戎是西方羌戎后嗣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边。趁先周部落力气薄弱,就逐步将部族从西北边远区域向陇东搬迁。义渠国最强壮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并且在社会制度方面,此刻的义渠戎国已完结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的过渡,是一种不兴旺的奴隶制。
镇原在古时曾一度为戎族所据。从夏、商开端,戎族就在镇原一带活动。据《括地志》记载:“宁、原、庆三州,周先祖公刘、不窋居此。古西戎地。”
因而,镇原夏时为戎狄属地,商时为昆戎活动的区域。昆戎,是昆夷、犬戎的并称,归于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宋·山川记》载:“安靖,昆戎原址。”《杨恽报孙会宗书》云:“安靖山沟之间昆戎原址。”《平凉府志》载:“镇原殷衰为昆夷。昆戎也作昆夷。”
在夏代,西方羌戎民族有几个分支,义渠便是其间之一,原居今宁夏南部六盘山一带。商朝初期,他们同寓居在陇东的狄族后嗣鬼方彼此为邻又彼此进犯。后来又同由先周姬姓部落树立的豳国常常产生冲突,不断蚕食其边境。到了商末,因为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众脱离豳地,南迁岐山,北豳(今董志原一带 )很快被狄人和戎人占有。所以狄戎两族在这儿打开比赛。终究,戎人以绝对优势打败了狄人。一部分狄人远去河套,另一部分屈服戎人,与戎人杂居融合,开展农牧。这些戎人便是后来以义渠戎为代表的“五戎”(古代泛指我国西部区域的少数民族。《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五戎、六狄之公民。”)
因为他们占有的区域是陇东太原(“太原”也作“大原”,古时“太”“大”同音同义,非太(tài)原也。)区域,所以也叫太原戎。周族员除一部分跟从古公亶父南迁外,大部分仍留在豳地耕耘务农,成为影响戎人改牧从农的根本集体,也是后来义渠戎国的根本公民。
西周时,镇原为彭戎国,后置称太原。《平凉府志》载:“镇原古大原地。彭戎国亡,周置大原与此地。原州、镇原之名皆来于此。”
周穆王西征犬戎(或称太原戎、昆夷、畎夷等)后,遂迁犬戎之一部于太原。太原,在文献中也作大原,大、太音义皆通。陈奂《诗毛氏传疏》提出“疑古太原当在镇原”。慕寿祺在《甘宁青史略》中也认为太原即今镇原。
史念海认为:“泾河以北,原面适当广大,由固原一直到镇原,都应包括在内,如大原在陇上,当以在今固原和镇原县为宜。”(《河山集九集》,第21页)
据《庆阳通史》考,犬戎迁居的太原即今陇东区域,包括今庆阳市的大部分区域。而其间心区域咱们认为当在镇原一带。
据《后汉书·西羌列传》云:“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於是渭首有狄獠圭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骊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
这些很多的戎、狄族,在春秋时期,尚处于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文明落后于华夏区域,常以游牧为生。春秋秦穆公霸西戎,西戎八国服于秦。在诸戎中,乌氏戎散布在六盘山区,朐衍戎散布在陇东以北区域,义渠戎则散布在陕北、陇东区域。春秋时分,义渠戎首要活动在洛河、泾河上游。而战国时期,义渠戎首要会集在陇东区域。
《史记索隐》引韦昭云:“义渠本西戎国,有王,秦灭之。今在北地郡。”
因而,镇原在春秋战国时为义渠戎国之地,直到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义渠被灭。
《杜氏通典》载:“陇西、北地、上郡皆义渠戎地。”
义渠戎不是陇东的土著民族,在商周之际,寓居在山西南部区域,从前被周人所败。春秋时晋文公又攘戎狄,义渠戎被逼西迁陕北和陇东区域。战国前期,魏、秦剧烈抢夺陕北,义渠不得不向陇东会集,“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史记·匈奴列传》)。义渠戎国以今庆阳市宁县为中心,散布在今庆阳、平凉以及固原区域(刘治立主编:《庆阳通史》,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64页)。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宁、原、庆三州,秦北地郡,战国及春秋时为义渠戎国之地。”
《我国行政区划通史》载:“义渠本春秋西戎国。义渠或作仪渠,《墨子》曰:‘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仪、义古通。其地在今甘肃省庆阳市西南。战国时,秦置义渠县。……《汉志》载北地郡有义途径。”(李晓杰:《我国行政区划通史·先秦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67页)
周振鹤认为,道的设置或许在战国年代。其时秦国在降服少数民族政权后,就设道予以管理。秦惠文王后元十一年(前314年)县义渠,很有或许随之置义途径(《我国行政区划通史·泛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20页)。
还有人认为,西汉时,将义渠县改为义途径,属北地郡。
《我国前史地名大辞典》载:“义途径:西汉改义渠县置,属北地郡。治地点今甘肃西峰市东境。东汉废。”(史为乐主编,邓自欣、朱玲玲副主编:《我国前史地名大辞典》,我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一版,第239页。)
关于戎狄,曩昔一些史学家常把祖国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称戎狄,所以也把义渠戎抽象地称为戎狄后嗣。其实狄和戎是有差异的。
郭沫若主编的《我国史稿》认为:狄族原是鬼方的分支,他们活动在今陕西和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内蒙古及其以北的广阔区域。……所谓西戎,首要指活动在陕甘青藏的一些涣散的羌人部落和方国。
这阐明,戎狄原是两个不同的种族。狄族是黄帝部落的一个分支,秦汉时期狄被称为匈奴。羌戎又是远古炎帝部落的一个分支。而义渠戎也是西方羌戎后嗣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边,归西王母国统辖。商代,他们与寓居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嗣獯育彼此进犯,后来又同寓居在豳地(今庆阳一带)的商属先周部落(姬姓)常常产生冲突,不断侵扰。那时,义渠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趁先周部落力气薄弱,就逐步将部族从西北边远区域向陇东搬迁。而其它羌戎则涣散寓居在今甘肃、青海等广阔区域,尤以大夏河草原最为会集。后来一支成为党项羌,于唐代树立了西夏王朝;另一支开展成为吐蕃族,即现在的藏族。
问:义渠戎迁居陇东区域后,其实力得到了怎样的开展?
杨佩彰:义渠原为游牧民族,饮食本来以牛羊肉为主,其它杂粮和蔬菜为辅。久居陇东区域后,开端从事农耕出产,逐步开展成为半农半牧的强壮民族。
义渠戎因为承受华夏文明较早较多,社会制度敏捷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改动。他们在陇东区域同狄族和先周姬氏部落杂居,并各自建有方国,相互磨擦与争斗。文王末年,姜太公曾派青鸟使南宫适出使义渠,义渠国王送骇(难驯的马)、鸡和犀,文王又将这些东西献给纣王(《逸周书·王会篇》:“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
因为义渠同周族共处较好,联系调和亲近,而猃狁(獯育之后)同商周敌对;所以每次战役后,猃狁失利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这样,义渠部落就逐步占有了太原区域即今镇原一带。再加上这儿土地肥美,水草丰茂,畜牧业得到空前开展,义渠人口也很多添加,由游牧开端久居。一起,他们在同周族的杂居中,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出产技术,学习周族文明,并仿效周人树立城堡和村落,然后开展成为差异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
《墨子·节葬》记载:“秦之西有义渠之国者,其亲属死,聚柴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
“登遐”其意为登上悠远的天边,即魂灵升天的意思。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火葬的记载,也是义渠的风俗之一。墨子日子在我国东部区域,他得知义渠戎的葬俗,阐明其时的义渠戎国与东方六国除了军事结盟外,还有必定的来往。义渠民族刚烈骁勇,他们“以战死为吉祥,病终为不祥”,所以对敌作战十分勇敢,宁死不屈不降,这也是义渠国能坚持数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义渠国实施全民皆兵,遇到战役,青壮男人都要上战场,构成女多男少。所以义渠部落内部答应十二世后可以相互通婚。兄长身后,弟弟可以娶嫂为妻。
《史记·货殖列传》云:“……北地、上郡与关中同俗,然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全国饶。”
因义渠原为游牧民族,饮食本来以牛羊肉为主,其它杂粮和蔬菜为辅。久居陇东区域后,开端从事农耕出产,逐步开展成为半农半牧的强壮民族。
问:请您描绘一下义渠戎和秦人之间的联系。
杨佩彰:义渠戎和秦人之间的联系,以争斗为主线,但有时也有和平共处的时期,整体来讲便是时战时和。
为了掠取人口、物资等资源,义渠戎不断向周围戎族部落和其他部族发起战役,逐步并吞了北地诸戎,力气空前强壮。为了进一步向东南开展,它首先把奋斗的锋芒指向秦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
周襄王元年(公元前651年),义渠国收留晋国人由余为青鸟使,派他出使秦国,调查秦国景象,以平缓两国严重的联系。由余到秦国后,秦穆公以上卿招待,请他观赏秦国的宫室、积累,借以夸耀秦的强盛和赋有。由余反讥之,言礼乐法度,必使“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不如蛮夷“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
在言谈举止中,由余体现了杰出的才干和特殊的才智,使穆公大为惊异。穆公认为这样的人留在敌国,对秦国十分晦气,所以选用了内史谬的献计,用反间计离间由余和戎王的联系,又成心将他“留而莫遣”,使之耽搁归期。这样,当由余回到戎王身边之时,戎王现已对他产生了置疑。接着,穆公又将秦国年青美貌的十六个“女乐”送给戎王,使其整天沉湎于酒食声色之中,将兵马之事抛在无影无踪,终年吃苦而不关心国务。
《说苑·反质》记载:“戎王果见女乐而好之,设酒听乐,终年不迁,马牛羊半死。”
《吕氏春秋》亦有相似的记载:“秦缪(穆)公时,戎强壮,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未擒则不可知,已擒则又不知。”
由余回到戎国后,屡次向戎王进谏,均遭到回绝,并扬言要用乱箭将其射死。由余的谋略得不到发挥,又遭到戎王愈来愈重的猜疑,终究只好弃而投秦。到秦国后,秦穆公厚遇由余,拜为上卿,向他讨教伐戎的战略。由余对穆公供给了西戎的山川局势和内部状况,并主张秦兵向戎王发起忽然袭击。穆公选用了由余的主张,决议趁火打劫。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用由余计,进攻戎地。成果,当秦兵到来之际,戎王在酒醉未醒的状况下,即被打败。穆公取得了“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的成功,史称“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也差遣青鸟使送金鼓以表示祝贺。
《史记》也有记载,说“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缪公用之,并国十二,遂霸西戎。”
降服西戎的成功,使诸侯对秦国皆怀害怕之心,秦也由偏远小邑一跃而为诸侯大国,屡次会盟诸侯,秦穆公成为晋文公之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经过秦国这次大规模的降服西戎,一些小部落从此消失,仅剩元气大伤的义渠戎、乌氏戎等几个较大方国屈服于秦,秦的实力第一次抵达六盘山以东广阔区域。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昆夷、翟、獂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大荔、义渠、乌氏、眗衍之戎。”
《史记正义》亦载:“韩安国云:‘秦穆公当地三百里,并国十四,辟地千里’,陇西、北地郡是也。”
有研讨者认为,“戎王之使由余所供给的戎国状况,还没有人把它和义渠联系起来。从《匈奴列传》所述穆公伐西戎相对照,弄清楚了所谓益国十二实即西戎八国。八国中比较强壮的只要大荔和义渠,而大荔在东,与‘开地千里’之说不符,只要义渠戎王最强,辖地广大,在西戎中最有影响。再从穆公打败戎王后所得之地,包括陇西、北地郡,正为义渠之地。因而,所谓戎王实即义渠王。”所以,《庆阳通史》说“庆阳市有秦霸岭,就与秦穆公在庆阳的活动有关”。这就阐明秦穆公称雄西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客观上加强了两边的来往和文明、经济的沟通,有利于戎国的开展。
义渠在战役中失利后,吸取教训,休养生息,筑城廓以自守。秦厉公六年 (公元前471年),“义渠来赂”,义渠国王派青鸟使给秦王行贿赂,许诺准时向秦纳贡,以求和平共处。尔后27年两国未产生战役。秦厉公三十三年 (公元前444年),“秦伐义渠,虏其王”,义渠遭到了沉重打击。秦躁公(公元前442年—前429年在位)时,秦在与魏国的争斗中处于下风,魏国占有了黄河以西的洛河以东区域。义渠戎国乘机而起,于秦躁公十三年 (公元前432年)发大兵攻秦,从泾北直攻到渭南,“义渠伐秦,至于渭阳”。秦国战胜退出渭河下流。
尔后30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壮的时期,它的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并且在社会制度方面,此刻的义渠戎国已完结由军事民主制向国家的过渡,是一种不兴旺的奴隶制。前史记载中屡次呈现戎王的称谓。春秋前期由余曾说戎王“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阐明春秋时期的戎族,“是一个以氏族为社会根底,用宗法联系保持整个社会,还处于军事民主制向国家的过渡中。其时义渠尽管已筑有城邑,但仍以畜牧业为首要出产方式,畜牧业已很兴旺,族众特别重视马、驴的养殖,这一时期的经济开展为后来陇东出产格式的构成奠定了根底。
秦灵公时期,曾在秦国的边境设有两处闻名关口,即东之郑所塞,北之焉氏塞。据《吕氏春秋》等典籍记载,公元前385年,令郎连流亡在魏国,他传闻秦国产生了内争,就带领侍从由东边的郑所塞入秦,被秦国守关的将领回绝,只好绕道从北界的焉氏塞回到秦国,在其国都雍登上了王位,这便是前史上有名的秦献公。秦献公穿越焉氏塞的史实,证明彭阳境内的焉氏塞在东周时期就已存在,比战国秦昭王据有陇西、北地、上郡后所置的朝那塞还要早。《诗经·小雅·出车》中“王命南仲,往城于方”、“皇帝命我,城彼朔方”,便是说周宣王指令南仲在周都镐京北面的太原即镇原一带筑城塞。
就在秦国兵强将勇的形式下,秦惠文王三年(公元前335年),义渠忽然出兵洛水,将秦军打得大北。可到了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31年),义渠戎国内部产生政变,秦国看到这种状况,便乘义渠国内争,派兵攻打义渠,很快平定了义渠内争,并乘机灭掉了六盘山近地的乌氏戎。又经过数年的争夺分解,至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27年)时,义渠因为比年征战,国力虚弱,不得不屈服于秦。尔后两边时战时和,义渠以国为秦县,以君为秦臣,正式成为秦国的属地。秦国不断强壮,不光迫使义渠戎王屈服,还到北河巡游,以夸耀其武力。
问:义渠戎与秦国的联系,是一部波澜雄壮的奋斗史,请您描绘一下这一进程。
杨佩彰:义渠与秦的十次来往,四次是义渠的自动举动,其间三次败秦,但未构成严重后果。其他六次是秦攻义渠,掳其王,平其乱,臣其君,取其城,逐步蚕食,最
在义渠戎称臣后,为了加强对义渠区域的操控,秦便在义渠设置义渠县和乌氏县,归入秦国的行政管理规模。但仍以义渠戎王为行政领袖,仅仅名义上成为秦的臣属。惠文王更元五年(公元前320年),秦伐义渠,攻取郁郅,即今庆城县境。惠文王更元七年(公元前318年),义渠王朝魏,公孙衍对义渠王说:秦没有外来要挟时,就对义渠选用燃烧和掠取资产的方法;秦有外来要挟时,就送重礼给义渠王加以撮合。就在这一年,楚、魏、齐、韩、赵等东方五国合纵攻秦,为了撤除五国联盟,秦王选用了陈轸的主张,企图撮合义渠戎王,送给义渠王“文绣千匹,好女百人”。义渠王想到公孙衍对他讲的话,不为所动,仍然参加合纵,乘机袭秦,大北秦军于李帛之下。
《秦策二·义渠君之魏》这样记载:
义渠君之魏。公孙衍谓义渠君曰:“道远,臣不得复过矣,请谒工作。”义渠君曰:“愿闻之。”对曰:“我国无事于秦,则秦且烧焫(ruò)获君之国;我国为有事于秦,则秦且轻使重币,而事君之国也。”而秦国在以义渠为臣之后持续用兵,蚕食义渠。秦惠文王七年(公元前311年),义渠戎国内产生政变,秦国乘机派庶长操率军进驻义渠。至秦惠文王十一年时,“义渠君为臣”。义渠领袖尽管表面上屈服了,但其心里不服。义渠戎王使用六国的力气认为外援,捉住机遇对秦以攻为守,但终究仍是没能成功。
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国在华夏战场制胜后,集结重兵从东、南、西三面征讨义渠,先后夺得义渠国25座城池,使义渠国土面积大大缩小,从此秦在西北区域的实力有了很大扩展。
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时,秦与义渠戎先后产生过六次战役:
三年(公元前335年),义渠败秦师于洛。
七年(公元前331年),义渠内争,秦遣庶长操将兵定之。
十一年(公元前327年),县义渠,义渠君为臣。
后五年(公元前320年),伐义渠,取郁郅。惠王北游戎地至北河。
后七年(公元前318年),义渠乘六国伐秦之机袭秦,大北秦人于李帛之下。
后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秦伐义渠,得徒泾二十五城,已挨近义渠的心脏区域。
义渠戎国与秦国对抗了几百年,史料记载“义渠与秦的十次来往,四次是义渠的自动举动,其间三次败秦,但未构成严重后果。其他六次是秦攻义渠,掳其王,平其乱,臣其君,取其城,逐步蚕食,最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立为
其时政局动乱,加上昭王年青,难以服众。而秦国的大后方义渠戎也凶相毕露,窥探着他们的意向。其时的状况只要安定政权,安慰义渠才是良策。所以宣太后改动正面征讨义渠戎国的战略,选用怀柔、撮合、腐蚀的方针,以堕戎王之志。她使用义渠王前来朝拜的时机,将其久留于甘泉宫,长时间寓居,并待以厚礼。这时的芈八子新寡,合理盛年,风味娉婷,狐媚多姿。年青力壮的义渠王为其所惑,与宣太后淫乱,生有二子,使义渠王彻底丧失了对秦国的警觉。公然,在宣太后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掌权时刻里,义渠部落与秦风平浪静,秦国得以无后顾之忧,东征西讨,强壮国力,成为诸侯中的一霸。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史载“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义渠国中既无人主事又无必要的预备,很快就被秦国灭掉了,义渠戎国边境归入秦国的地图之中。并在义渠故地建立陇西、北地、上郡三郡之地,一起沿北边际筑长城以防护北方各游牧民族的侵扰。此刻,庆阳包括镇原一带为北地郡所辖,这是陇东区域包括镇原在内封建化的开端。
义渠国消亡后,义渠族融入了汉民族,逐步汉化,成为华夏民族的一部分。道光版《镇原县志》亦载:“赧王四十五年,秦灭义渠置陇西、北地、上郡。”
至此,义渠国与秦国的数百年争斗的前史大剧,总算落下帷幕。
问:站在今日的视点上,应当怎么看待“义渠戎融入秦帝国”这段前史?
杨佩彰:马格侠在《秦戎联系再议——以陇右秦墓为例》(载《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秦人早在陇右建国之初,就与寓居在这儿的戎人有着亲近的来往。
从礼县圆顶山秦墓带有草原文明特征的随葬品的发现,阐明此刻秦人现已吸收了西戎特别是犬戎文明特征。考古发现证明,马家塬墓地的义渠戎也吸收了秦文明特征。正是秦人与西戎诸支的不断互动与文明吸收,才造就了今后可以不断东扩和一致我国的秦文明的根底。
秦人在陇右与西戎各族有着亲近的来往与互动,这种互动除了长达几百年的战役之外,也间有互通婚姻与和睦共处。
义渠由一个戎人部落逐步开展强壮成为一个方国,终究被强秦吞并,前后连绵数百年,尤其在与华夏王朝的长时间并存中,既有政治文明的沟通,又有民族精神的磕碰,对陇东以及周边区域的开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从前史长河的视点来看,“义渠戎融入秦帝国”这段前史,正是中华民族构成进程中融入多个少数民族的成果,也从一个旁边面证明,“民族来往沟通融合”所包括的我国民族联系的特征和趋势在前史上就现已存在和闪现,并为今后的民族来往沟通融合打下了根底。
王长华,甘肃陇西人,我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杂文学会会员,现供职于一家媒体。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安全基本知识一览

增强安全意识保护国家安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公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经过《中华公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其间规则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下面咱们一同学...

全球财物,全线大涨!

全线大涨!亚太商场今天全体强势,日经225指数收盘涨1.18%报33982.36点,澳洲标普200指数涨1.29%报7745.4点,韩国归纳指数涨0.95%报2455.89点。A股连续走强,沪指、深证...

《徜徉:公元前的庙堂与江湖》序:比司马迁早800年的那部《史记》,告知咱们什么

本文转自【史祭2020】;(原标题:序:比司马迁早800年的那部《史记》,告知咱们什么?)“记言”、“记事”历时三个阶段,最初记传言和时势,这今后记言诰誓命和全国大事,汉今后流变为记“言语”和“举动”...

从“救急”转向常态化运营 外贸企业转内销逐见成效

从“救急”转向常态化运营 外贸企业转内销逐见成效

证券时报记者 张淑贤 吴瞬自美国挥舞关税大棒以来,我国部分外贸企业受到了必定冲击,与此一起,各方的帮扶行动也如“雪片般”涌向这些企业。证券时报记者近期造访多个“出口转内销”展销会以及对接会得悉,国内大...

江西“一家三口被撞身亡案”一审择期宣判

中新网南昌4月15日电 (记者 李韵涵)4月15日,江西省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揭露开庭审理了被告人廖某宇以风险办法损害公共安全一案。景德镇市人民检察院指控,2024年10月2日,被告人廖某宇在驾驭...

专访|艺人刘烨:演绎陈望道的终身,尝到真理的滋味

五四运动落潮后,我国仍在寻觅自己的路途,陈望道在新思潮的感化下回国,迎候他的是火烧眉毛的艰巨使命——翻译《共产党宣言》。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影响了无数人,更改变了我国的命运。电影《望道》以细腻的笔触,展示...

友情链接: